首页 资讯 正文

沧州黄骅的这片麦田里传来喜讯: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

体育正文 72 0

沧州黄骅的这片麦田里传来喜讯: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

沧州黄骅的这片麦田里传来喜讯: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

为中国滨海轻中度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“沧州样板(yàngbǎn)” 一水(yīshuǐ)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 6月5日,沧州市黄骅市后仙庄村农民在抢收小麦(xiǎomài)。河北日报记者(jìzhě) 史晟全摄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(记者郝东伟、戴绍志、袁铮)6月5日,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(xiānzhuāng)片区的麦田里传来(chuánlái)喜讯:一水未(wèi)浇的旱碱麦丰收了。 当天,中国科学院、黄骅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测产组,对(duì)仙庄片区后仙庄村农户刘玉锁种植的旱碱麦进行(jìnxíng)实打实收测产。结果显示(jiéguǒxiǎnshì),亩产405公斤。 “一水都没浇,盐碱地上种的麦子(màizi)有(yǒu)这样的产量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瞅着圆润饱满的麦粒,刘玉锁格外激动,这是他种(tāzhǒng)小麦30多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。 黄骅地处渤海之滨,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,淡水资源(zīyuán)匮乏。后仙庄村的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,没有灌溉(guàngài)用水(yòngshuǐ),过去农民种麦子,赶上年景不好,连麦种成本都收不回。 和多数村民一样,起初,刘玉锁种的小麦,品种为“小红芒”,亩产仅有50公斤。后来,他种上(shàng)“冀麦32”品种,亩产达到(dádào)150公斤,但是抗倒伏能力不行,影响产量(chǎnliàng)。 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“以种适地”才能打好丰收基础。历经多次选种与改良(gǎiliáng),黄骅市培育了“捷麦19”等耐盐碱、抗病性强(qiáng)的小麦品种(pǐnzhǒng)。 刘玉锁种的就是“捷麦19”。“这麦子,株高(gāo)七八十厘米,风吹不易倒(dào),产量高了不少。”他说。 良种一粒重千钧(qiānjūn)。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是“捷麦19”的育种者(zhě)之一。在他(tā)眼里,种子是破解盐碱地种粮难题的“法宝”。 “‘捷麦19’抗旱、耐盐碱(nàiyánjiǎn)、抗寒性强、产量稳定,靠天(kàotiān)喝雨水就能(néng)生长。”张卫军说,“捷麦19”品种已在沧州运河以东、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大面积推广,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。 丰收的秘诀除了良种,还需要良法(liángfǎ)。刘玉锁采用(cǎiyòng)重施基肥(jīféi)、缩行密植、一喷多防等旱碱麦高产栽培技术,再加上配套农机具,让旱碱麦增产潜力不断释放。 “以种适地”同“以地适种”相结合,我省大力开展(dàlìkāizhǎn)盐碱地综合利用,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盐碱地上种(shàngzhǒng)起了旱碱麦。 河北(héběi)是(shì)全国盐碱地(yánjiǎndì)面积较大省份之一,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。其中,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,有盐碱地408.58万亩,尤其(yóuqí)是黄骅一带的土壤盐碱化程度最高。今年,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184.98万亩,比上年增加了近30万亩。 “盐碱地是我国(wǒguó)当前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之一,综合利用盐碱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。”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表示(biǎoshì),沧州市(cāngzhōushì)种植推广(tuīguǎng)旱碱麦的成功经验,为中国滨海轻中度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借鉴、可推广的样板(yàngbǎn),助力端稳端牢“中国饭碗”。 关注河北日报,了解更(gèng)多权威资讯
沧州黄骅的这片麦田里传来喜讯:一水未浇的旱碱麦丰收了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